政讯通中心

欢迎来到消费者法制网! 登录 设为首页  加入收藏
当前所在: 首页 > 热点评析

认证不能变“认钱”

  • 时间:2020-04-14
  • 来源:
  • 作者:

  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下发通知,开展口罩、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,重点打击虚假认证、买证卖证等认证违法行为。

  认证二字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,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相关认证机构积极服务口罩、防护服等防疫用品生产企业,充分发挥质量认证市场经济信用证、国际贸易通行证作用,在帮助防疫用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但也有个别机构肆意牟利、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,虚假认证甚至买证卖证,给合法经营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,既扰乱认证市场秩序,也损害相关产品市场竞争。

  作为一种信用担保形式,认证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、服务、管理符合相关标准的认可证明,即用认证机构和认证标准的信用背书企业及其产品的信誉。认证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,方便消费者辨别。认证既是经济生活中的身份甄别程序,更是基于诚信与公平之上的门户规则。而给钱就能过,不给就刁难的潜规则,显然已经严重违背了制度初衷。一方面,某些认证组织与中介的违规行为成了违法经营企业身上的 护身符,企业买个虚名,认证者图个实利,最后是不知情的民众为莫须有的质保系统高价埋单;另一方面,当金钱成为认证的通行证,企业自然缺乏动力在加强内部管理、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,必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倒逼效应。

  认证变认钱的背后是企业和认证机构的利益交换。企业花钱买认证装点门面,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;认证机构顺手牵羊,利用认证的权力为自己谋些好处。

  对认证市场的管理,既有《认证认可条例》,也有《认证机构管理办法》,对认证机构出具虚假认证结论的法律责任,从撤销文件、罚没收入到责令整改、追究刑责等都有规定。

  一些认证机构、企业和中介组织为谋取非法经济利益,采取乱认证、假认证的方式欺骗、误导消费者,应依照相关惩罚规定,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。一方面要严惩只认钱的认证机构,对问题认证机构要撤销其认证资格、罚款、没收非法所得,直至赔偿、追究刑事责任,同时严惩拿红包的认证人员。另一方面,要严惩那些花钱买认证的企业,一旦发现这种不道德企业,应该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,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中,让其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买单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消费者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 
 联系电话:010-56212737 15311203802 010-53326578
监督电话:13261336050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邮箱:spaqfz@163.com  客服QQ:2477399413 通联QQ:2243561739